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订单问题或者资源求助可联系客服(免费领取一部福利资源)

今年4月,40岁的演员徐海鹏,

凭借《蓝色太阳宫》中对狄迪的演绎

荣获第4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这是她从业18年以来第一次拿到主流奖项。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演员徐海鹏

2007年,

徐海鹏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

在几乎放弃做演员的时间里,

她做过主持人、记者,

卖过化妆品、衣服,

还给别人唱过小样,

甚至还花了三年时间创业,

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2018年开始专注文艺片,

她重新找到了久违的那种来自创作的快乐,

也慢慢在文艺片圈子和各大电影节崭露头角。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徐海鹏在《但愿人长久》中饰演双胞胎姐妹夏婵、夏娟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徐海鹏荣获FIRST青年电影展媒体场刊选择荣誉 “最佳女演员”

最近,她主演的《但愿人长久》正在上映,

该片曾在2023年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

斩获最佳剧情长片,

观众评价她“献出了几乎完美的表演”,

“看到女主的脸就想哭”。

在她宁波路演的间隙里,

我们和徐海鹏做了一次对话,

聊表演,聊生活,聊身为女性和母亲。

“突然间找到了另外一个往前走的动力,

那不是因为恨,

也不是因为你要去证明什么,

而是因为一种爱。”

编辑:李 谦

责编:鲁雨涵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在宁波见到徐海鹏的时候,她前一天刚刚结束《但愿人长久》在南京的两场路演。

很难想象,这个瘦瘦的湘妹子在连轴转的行程里还能保持激昂的状态。没有助理,路演的衣服和妆发都是自己一手包办。一年前,她和《蓝色太阳宫》剧组走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红毯。她和经纪人两个女人顶一个团队,自己化妆、做发型、借礼服。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徐海鹏在戛纳国际电影节

电影上映期间,她一边全国跑路演,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写下长文回应观众的私信。无论评价好坏,她都真诚地与观众对话。很多观众第一次认识了徐海鹏这个名字。

从业以来,徐海鹏出演的几乎都是小众文艺片,大半在豆瓣上甚至没有评分。其中热度最高的是电影《燃冬》,徐海鹏饰演的是一个配角,韩萧(屈楚萧饰)的小姨。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2007年,徐海鹏在中国传媒大学

徐海鹏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03级表演系,在学校里,她所受到的教育还是“向老艺术家学习”,每天五点起床练早功,稍微有一点地方做得不好,老师就会让写一万字检讨。

那时候,新入行的演员还是可以通过试戏得到不错的角色。和大多数表演系学生一样,她期待出名,获得鲜花和掌声,“20多岁电话都不敢关机的,担心人家随时就给你打电话,一个机会就来了。”

但她很快发现,“越是想要一个东西,越得不到”。伴随着漫长的、持续的、被动的等待,接踵而来的是更加持久的内耗与焦虑。“每天都觉得特别不开心,动不动就会觉得我怎么那么失败。”

随着流量时代的到来,她更加意识到自己“可能没什么太多市场了”,开始尝试其他事情。二十多岁的她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做过主持人、记者,卖过化妆品、衣服,还给别人唱过小样,“因为在没有找到自己最热爱的那件事情的时候,你就想多试试,想找到一个依托,精神上其实还是空的。”

她甚至还花了三年时间创业,最后以失败告终,赔了非常多的钱,心力交瘁。所有经历化作一句对时代的小小怨言:“80年代生的人,真的啥都没赶上”。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但愿人长久》剧照

就在这样一个比较困惑的阶段,她接到了《但愿人长久》这部片子,一人分饰双胞胎夏婵和夏娟两个角色。

试戏的时候,在一众素颜的女演员当中,只有徐海鹏按照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化了夏婵在夜总会工作时的妆容。

化妆的灵感源于徐海鹏与一个在夜总会工作的女孩的一次偶然的对话。她问那个女孩,明明本人挺好看的,为什么还要化浓妆?女孩告诉她,只要把妆一化,把衣服一换,仿佛就是另外一个人了,不用再躲躲藏藏地怕被人认出来,而是可以面对这个身份了。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但愿人长久》剧照

从妆造、发型、服装的外在形象出发,由外到内地去贴合角色是徐海鹏从学校开始就养成的习惯。“通过形,你才能塑造她的魂。你看到镜子里面你什么样子,你自然而然你就会呈现出那种状态。”

2023年,《但愿人长久》获得第17届FIRST电影节“最佳剧情长片”,观众评价徐海鹏的表演“无限接近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人”。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徐海鹏在FIRST青年电影展发言

此后,徐海鹏又接了几部小成本文艺片,和青年导演合作。她觉得青年导演身上有很多很纯粹的东西,“我现在特别喜欢在纯粹的环境里面待着,慢慢地,你自己身上就会有一种定力了。”

以前在学校,她跟同学排中外小说片段的表演作业,大大小小交了100多个。艺术片的剧组好像回到了大学,虽然没有多少钱,但大家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创作上。他们开玩笑,可能苦难的剧组才能生出好东西。

回想起毕业后的经历,徐海鹏把自己比作一个容器,“特别满的时候,你是倒不进去一滴水的。当你把这些欲望的东西,不干净的东西全都倒出去之后,有些东西它就自动看到你,进到你的生命当中。”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但愿人长久》剧照

《但愿人长久》通过一个家庭里三代女性之间的纠葛,讲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变化。

夏婵与夏娟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穷苦山村,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夏婵比夏娟早出生三分钟,因为她是姐姐,所以母亲在面对两人之中只能留一个的时候选择把夏婵送走了。这个结在夏婵心里从未解开过,直到多年后母亲来找她、求她抚养妹妹夏娟留下的孩子小芒。

在徐海鹏心里,夏婵像野草,有韧劲,不服输,是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人。

但她喜欢这个有毛边的人物,觉得她们两个既像又不像。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但愿人长久》片段

性格上,夏婵风风火火的,而徐海鹏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I人。但借着夏婵这个角色,徐海鹏说出了自己想说的一些话,宣泄出自己压抑已久的某些情绪。

徐海鹏于1984年出生在湖南的湘西金矿,母亲是幼儿园老师,父亲是冶炼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她从小就明显感受到父亲的重男轻女。初中有一次放学回家,她发现家里来了一个招工办的叔叔,听到父亲跟对方说,等她读到初二,就送到广东、深圳去打工。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少女时期的徐海鹏

“我爸爸当时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我当时就跟我爸吵了一架,边哭边说,我之后的所有的事情不用你去给我安排,我自己的路我自己走。”

凭借着“女孩不会比男孩差”的一口气,徐海鹏从矿山里考到了湖南艺校,后来又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

徐海鹏在夏婵身上也看到了这股劲儿。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但愿人长久》片段

影片里,夏婵的母亲跪下来,求夏婵原谅自己当年的决定,希望她能替死去的妹妹夏娟抚养小芒,这个她未曾谋面的侄女。夏婵扶起母亲,临走之前,轻轻地说了一句,“当年我也这样跪着求过你,不要把我送走”。

有观众看完影片很关心,夏婵最后有没有和母亲和解?对徐海鹏来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有的人的伤痛从小到大一直存在的,只是可能在特定的环境下,比如夏婵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她感受到了爱以及失去,突然觉得心态比较平和,可能原谅了,但也说不准哪一天,某一种恨意或者委屈又出来了,这就是人。”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但愿人长久》片段

因为片子是男导演拍,故事又是以女性视角讲述的,所以开拍前,导演把角色全权交给徐海鹏,请她按照她的理解演。这给了她非常大的发挥空间。

观察生活,和平时遇到的不同职业的人聊天,是她从学校里就养成的习惯。戏里夏婵的状态就是她从生活中捕捉到的。“夏婵晚上要工作,白天要带孩子,状态一定是非常松散的,所以她头发也是松散扎着的,穿拖鞋耷拉着,包也是随便那么一背,我说这就是她的状态。”

从进组开始,她就把戏服带回自己的房间,天天穿着角色的衣服,让自己沉浸在夏婵的状态里。这也是她从业以来长期保持的习惯。

徐海鹏对剧组提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要给她配一个方言老师。为了说好夏婵的成都话,她几乎24小时和方言老师泡在一起,休息的间隙还专门去菜市场、茶馆,蹲在那里听当地的嬢嬢是怎么说话,将自己完完全全浸泡在生活中,也将夏婵这个角色融入体内。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但愿人长久》剧照

《但愿》夏天的戏拍了一个多月,到了冬天又拍了半个月。剧组的演员除了徐海鹏以外,全都是素人,甚至导演秦天的弟弟还客串了一个角色。

为了让素人有更好的发挥,拍摄全部采用顺拍的方式,这也打破了徐海鹏以前表演的习惯,“以前我(表演)太按(戏剧)节奏走了,是哭就哭,是笑就笑。现在我刻意地会去把一些节奏打乱掉,安抚掉一些你所谓的技巧,把自己平常生活当中下意识的一些反应,尽量真实地呈现出来。”

有一场戏是夏婵回到家乡,遇到了多年没见的老同学张春华。拍那场戏之前,徐海鹏问导演要不要先见一下演老同学的素人演员?导演说不用,一会有个人走下来,那就是她的老同学。到了实拍两人相认的时候,夏婵哭了,张春华也抹了眼泪,两人又抱又跳,像是对一起长大、但渐渐失散的老朋友。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但愿人长久》片段

“我们俩抱着一起,自然而然就这样跳,其实(是)互相刺激,你接受到当下的反应了。”

在宁波《但愿》的路演映后,一个观众一边流泪一边带着幸福的微笑。她告诉徐海鹏,这部片子让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徐海鹏抱了抱她。“《但愿》虽然讲的是一个但愿的事儿,但是其实想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个当下的事,就是让我们注重当下的感受,去珍惜当下的人。”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徐海鹏在《蓝色太阳宫》中饰演狄迪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在《水边维纳斯》中饰演“妈妈”

从业到现在,徐海鹏演了很多所谓的“小人物”,《蓝色太阳宫》里在纽约法拉盛按摩院工作的华人移民“狄迪”,《麦子熟了》里留守农村的妇女“麦子”,《水边维纳斯》里为了治病剪去长发的“妈妈”。

今年4月,她和《蓝色太阳宫》的另一位女主演吴可熙,成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双影后”。颁奖词写道:“她们演活了移民命运共体的沧桑、无力和漂泊,让观者更深陷连贯着女性被现实压迫的世界。”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徐海鹏与吴可熙荣获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徐海鹏在这些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甚至是母亲那一代女性的隐忍与韧性,那是属于东亚女性的暗语。

虽然父亲重男轻女,但徐海鹏有一个给了她很多爱、一直支持她的母亲。“因为她觉得我爸爸好像没有那么爱我,所以我妈妈就一直支持我所有的决定,把所有的爱全部给到我了。”

“以前小时候老说我不要活成我妈那样,结果发现活着活着,你就变成你妈妈那样了。”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徐海鹏路演间隙和孩子视频

尤其成为母亲之后,她越来越能理解东亚女性的普遍困境和情感表达:

“可能我们中国女性或者是东亚女性,我们没有那么愿意去直接地说出。我们沟通情感都不会很直接。所有的人,尤其是从妈妈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大家都特别能忍,很多情绪其实都是隐忍的。能自己干的都自己干了。”

有的观众告诉徐海鹏,一看到她的脸就好像看见了女性的苦难。与这种苦难做对抗已经成为了她所饰演的很多角色的共通点。但演到最后,徐海鹏发现,人物会生出另一种状态,从对抗到接受自己。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20多岁的时候去试戏,徐海鹏心里总觉得不安,担心被别人瞧不起,会想是不是要背个名牌包或者穿什么好衣服去撑场面才有底气。“那个时候老向外,很辛苦,也很内耗,想多挣点钱,买个大房子,想有豪车,其实那都是因为你欲望太强了。”

但现在背个帆布包,她都觉得自己有分量了,因为自己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在生活。

尤其是在35岁有了孩子之后,徐海鹏觉得自己反而能放下脚步,慢下来,更松弛了。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徐海鹏在戛纳国际电影节

以前演母亲的时候,徐海鹏说自己是在扮演一个对孩子很有爱的妈妈。而真正成为母亲以后,她演妈妈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的眼神当中透出来的东西就是个妈妈的样子。就像一种身体的记忆,当整个女性的身体孕育过生命之后,有一种记忆就长在自己身上了,那个东西是不需要你去演的,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徐海鹏生活照

接受自己、爱自己是近些年徐海鹏慢慢摸索出的一件事。

在演员这个职业里,她的年龄焦虑来得更早一些,在二十多岁时一根白头发或一条皱纹,都让她感到很焦虑。试戏的时候看到一茬一茬更年轻的、更有活力的人,她担心自己更得不到机会了。

但现在,她看到自己孕育过另一个生命的身体时,她坦然接受了。

“生完孩子之后,我肉也松了,胸也下垂了,但反而我现在看到镜子里面(的)自己,我会觉得我接受了,我觉得这是岁月给我的。女性到每一个年龄段我都欣赏她,我所经历的一切的东西在我身上,我觉得都是财富。”

40岁,她终于等到第一个影后:“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徐海鹏准备宁波路演映后

有时候拍戏受伤,回到房间,她会对着镜子说,“辛苦了海鹏,对不起,今天把你弄伤了”。她接受了二十多岁那个迷茫、渴望认同的自己,也接受了四十岁有岁月痕迹的自己。

“身体是有语言的,只是她的语言说不出来,但她会有感受。所以你没事的时候得摸摸你自己,然后抱抱她,当你越来越接受她的时候,你们俩就能够很好地相处。”

她不再和自己对抗了。经历了创业的失败与孩子的出生,现在的徐海鹏觉得跟戏里的夏婵一样,自己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

“既然之前的所有的事情没有把我压垮,没有把我压死,我就换一种方式去生活。专注在自己身上之后,会觉得越来越幸福了。”

订单问题或者资源求助可联系客服(免费领取一部福利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