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恨,都要具体

订单问题或者资源求助可联系客服(免费领取一部福利资源)

爱和恨,都要具体
爱和恨,都要具体

每有抗战题材的佳作上映,便容易引发一些情绪。比如最近看到一些短视频,有的小朋友观影后哭着说,“要把日本人都杀了!”一旁的家长满脸欣慰地鼓励她,“现在知道日本人有多坏了吧”。还有一些看完电影后回去把什么日漫、手办之类的毁掉,以明决心。

这种心怀朴素正义的或许精神可嘉。但我觉得,如果借影视剧作品,把爱和恨的指向变得更加具体,引导孩子思考善恶的成因,远比抽象地爱或恨某个国家和民族更有意义。

爱得抽象,很多糟粕可能在爱的光环下混进来。

比如我们常常强调热爱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这个宏大抽象的命题下,需要辨析的是,哪些是瑰宝,哪些是糟粕,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扬弃。裹小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算是“传统”,可这些腐朽的东西跟现代社会的自由、人本精神相悖,我们就要让孩子明白这些是糟粕。我们知道书画、曲艺这些艺术形式是精华,需要传承和学习,但也不能固步自封不做发展和创新。我们知道《弟子规》这种文本是倡导愚忠愚孝,《二十四孝》里一多半的故事简直反智,什么“郭巨埋儿”“卧冰求鲤”堪称顶级PUA,那么就要把这些东西扔掉,让孩子读点《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读物,再大点就回去读读儒道墨几家的经典文本,还要学会辨析微言大义里的故事语境,而不是当成不容置疑的权威。

在“传统文化”这个筐里,杂七杂八装了一大堆良莠不齐的东西,别急着让孩子嗷嗷地喊着爱传统、继承传统,在不明白文化细分项的情况下,给孩子灌输老祖宗的东西就是好,就是好呀就是好,容易让热爱孳生失去理智的狂热。

恨得抽象,很多美好可能在恨的情绪里被丢掉。

我们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反思法西斯的暴行,铭记历史当然是我们的责任。但我们如果因此在教育中抽象地恨某个民族或者国家,把军国主义的暴行,归结为某个民族不可改变的基因,平等地仇恨某个民族所有人、所有产品,或许又有过激之嫌。看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会生出愤怒和悲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思考为什么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会出现,一战后德国在何种因素下,导致民众的极右转向。日本军部里的右翼势力,为什么会压制内阁中的理性声音。这些疯狂势力的崛起,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和诸多因素,也是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转型、国际关系重构过程中的教训。

铭记、缅怀、思考,让我们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对于日本军国主义,乃至日本国内极少部分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人,国人应当仇恨。可是军国主义早已被日本的主流思想清除,绝大多数日本人都是经历过现代文明洗礼后、爱好和平的人。历史上的侵略者,能否代表今天的日本当局;极少数右翼势力,能否代表多样化的日本民众;我们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仇恨,是否要以同态复仇的方式还施彼身才算快慰,我们无辜的老幼妇孺惨遭屠戮,在经历东京审判、邦交正常化多年之后,我们是否还需要以强烈但抽象的仇恨来表达伤痛。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总觉得这样抽象的仇恨,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复仇的偏离。刚刚过去一年的苏州校车伤人事件中,挥刀者是愚蠢的懦夫,烈士胡友平是真正的英雄。她没有被抽象的仇恨蒙蔽双眼,反而勇敢地用生命保护了那些异邦的孩童。她面对的是校车内鲜活的幼小生命,孩子无辜。

也别急着下论断,宣称日本的文化必然滋生某种思想。日本的文化本来就是多元复杂的,那本著名的《菊与刀》在今天看来,已经有失偏颇,我更不敢从粗浅的旅行、阅读和新闻中去总结什么日本文化,更不敢说日本文化会导致什么必然后果。不必刻舟求剑,就像我们反对一些西方人以为我们还留着辫子,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恨的情绪不会消失,但要恨得具体。先做点研究,当年鼓动和实践侵华的日本人到底有哪些,哪些没有遭到审判,日本国内现在有哪些言论为军国主义招魂(有,但极少),日本民众的主流心态究竟为何?以我的经验,越了解对方,那些抽象的仇恨就越少,就越明白要仇恨哪些具体的观念和势力,警惕哪些思潮。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所有。

爱与恨,都要具体,越具体,就越有人性;越有人性,越能生出真正的善良与智慧来。

订单问题或者资源求助可联系客服(免费领取一部福利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