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时尚圈上演了一场“24小时极限反转剧”——《时尚芭莎》高调官宣那艺娜(Lady Nana)成为电子刊封面人物,话题 #那艺娜登时尚芭莎# 刚冲上热搜,短短一天内,所有宣传物料竟被全面删除,微博、电子刊预告消失得干干净净。这波操作被网友戏称为“时尚圈最快退货事件”,瞬间点燃舆论风暴。



乍一看是合作突遭变故,细究之下却是人设与品牌调性的彻底崩塌。那艺娜凭借《乘风2024》中“洋葱头”等审丑造型、直播卖惨等争议行为走红,其“土味营销”路线与《时尚芭莎》一贯的高端定位严重不符。更关键的是,黑历史迅速反噬:假扮俄罗斯人设被央视点名、买榜争议、演唱会假唱引发“退票潮”等旧账被全网重提,舆论压力下,杂志方不得不紧急“割席止损”。


面对这波“退货”,那艺娜的粉丝“娜家军”迅速反击,发起话题 #请时尚芭莎道歉#,质疑杂志“缺乏契约精神”,要求恢复物料或赔偿数据损失。而另一边,那艺娜团队却始终未公开回应,仅内部解释为“电子刊内容和上线时间调整”。这种冷处理方式,反而加剧了公众的质疑:究竟是技术调整,还是口碑塌方后的狼狈收场?

说到底,那艺娜靠“黑红”路线博流量,却缺乏专业能力与正向形象支撑,终究难以叩开主流认可的大门。而《时尚芭莎》单方面删除物料却不给明确解释,既伤了粉丝的心,也削弱了自身品牌公信力——高端时尚的“门面”,竟成了决策透明的“反面教材”。
截至10月19日,双方均未直面核心矛盾,事件已从一场合作闹剧,升级为关乎品牌公信力、艺人价值与粉丝经济的公共议题。下一次,哪个品牌还敢轻易“接盘”黑红艺人?或许更该问:在流量与调性之间,我们到底该如何抉择?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