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个看法,《一无所有》这种歌曲,最好在兜里还鼓的时候去听。换句话说,如果你真的一无所有,是听不了《一无所有》的,尤其是在被众人包围的场合。
近日,民谣歌手周云蓬在微博上宣布,明年不再巡演了,因为“失业者遍地,年轻人找不到出路”,“五六十岁的人了,像个猴子为了票房上蹿下跳,觉得可悲滑稽”。
周云蓬描述的是事实,现在音乐节、演唱会市场似乎并不景气,愿意消费的少了,票房卖不够,歌手们只能白费工夫。如果成本都捞不回来,歌手还在舞台上费力展现自己的演唱绝技,唱的时候估计也难受。不过周云蓬说的“失业者遍地”,倒也并不准确,我们显然还有许多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自由职业者们。


无独有偶,最近朴树也宣布,明年不打算演出了,不过朴树的原因倒是没考虑到受众的问题,只是“想过一段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年,赵雷也宣布过,不再进行大型巡演了,他更喜欢音乐节或是“livehouse”等小型场地。
三人中,以朴树知名度最高,上的综艺最多,他大概率也是最有钱的,所以不用太在意票房的问题。民谣毕竟属于小众,无论对于周云蓬这种老炮还是赵雷这样驰名网易云的歌坛新秀来说,票房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这三位都是我很喜欢的歌手。我欣赏的歌手有一个特点,就是“歌如其人”,他们不会昧着良心为了商业目的或是别的什么目的糟蹋自己的羽毛,他们唱的就是他们自己的人格,就是他们平时的样子。
在过去大家兜里都没什么钱的时候,听歌是一种理想主义,是种信仰,是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那会,年轻的朋友们都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大家聚在一起,听听《九月》,听听《一无所有》这样的曲子,很有情怀,精神生活成为人们唯一够得到的东西,因此要远远重要于物质生活。
如今,当你发现周围的同龄人有一些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拥有了更多的物质的时候,你还“一无所有”,勉勉强强一日三餐度日,再让你听《九月》《一无所有》,那个心境就不一样了。
我想,周云蓬说的也正是这个东西。民谣讲究的是情怀,但是这个情怀无论是唱者还是听者那里,应该是纯粹的,内心深处要有跟歌曲精神相近的情绪,这样听歌的时候才会有共鸣。
但是一旦听者的心思杂了,这种精神趣味就会变成一种多余的矫情。这也是当前民谣歌手的尴尬之处。互联网音乐出现以来,人们的听歌成本降低了,九块九的耳机,再开个音乐软件的会员,他们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听歌。他们的听觉审美还未进化到区分现场和音乐软件之间有很大不同的地步,够用就行。
尤其是票价并不仅仅包括演唱本身,还包括来回的车票和住宿的费用,他们在听歌的时候心里难免会嘀咕起来,只能草草拍几张歌手演唱的画面,发到朋友圈里,希望得到别人的点赞,证明他们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了。但是这一切跟音乐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那种坐在草地上,篝火旁,一堆人,拿着吉他唱一下午一晚上,逐渐变为一种成本很高的生活,尽管这种高成本也不是音乐带来的。
也可能是,音乐本身就是小众的,像空气一样小众,它是私密的,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会被忙碌的人们想起。它最好是面对面的,不然听众永远无法知道,演唱者在唱出那一句的时候脸上细微的表情到底变了多少下。它是没有价格的。但是免费的东西也最贵,贵到奔波忙碌为银钱的人已经奢望不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