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19日报道:2025年下半年的上海演艺市场,正迎来国际巨星的“密集空降潮”。从流行天后Katy Perry到嘻哈天团黑眼豆豆、海豚音王子维塔斯,国际顶流轮番登台,让这座城市成为全球乐迷瞩目的焦点。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浦发银行东方体育中心、上海体育场等场馆档期排满,一场场顶级视听盛宴在黄浦江畔接连上演。

“抢票已经成了我的本能反应。”32岁的陈悦笑着说。为了心仪的演唱会,她手机设满开票提醒,升级了千兆宽带,提前录入个人信息到各个购票平台。今年,她接连参与周杰伦和易烊千玺两场“史诗级”抢票大战。
周杰伦“嘉年华”巡演上海站开票时,300多万人同时在线抢票的盛况让她记忆犹新。“点击付款的那一刻,手都在抖。”最终抢到票的她,在可容纳8万人的上海体育场,见证了一场关于青春的集体狂欢。而易烊千玺演唱会更是一票难求——338.5万的“想看”人数,数千张门票瞬间售罄。“那种紧张感,比上班打卡还让人心跳加速。”陈悦形容道。

但肉眼可见的热闹背后,藏着市场回归理性的另一面。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工作人员透露,相较于2023年演出市场全面复苏后的爆发式上涨,2024-2025年整体水平逐渐趋于缓和,尤其今年下半年,C端售票市场明显下滑,给主办方多场次演出运营带来不小压力。
一边是歌迷抢票的狂热、国际巨星的密集空降,一边是售票市场的稳步回调、主办方的运营承压,上海演唱会市场的反差,折射出行业发展新阶段的新命题。如何维持市场热度的同时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怎样通过服务升级、模式创新破解运营压力,让演唱会经济持续释放活力?这场热闹背后的理性思考,关乎每一位参与者,更决定着上海“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的长远之路。
全龄层追光多元舞台映见热爱
面对压力,市场的应对策略是走向极致的多元与细分。记者观察到,今年的上海舞台,告别了过往港台艺人独大的局面,形成了国际巨星、经典歌手与新生代偶像同台竞技的生态。

11月的上海堪称“国际巨星月”,演艺日历被重磅演出填满。7日,烟鬼乐队用一首《Closer》引爆上海国际音乐村的电音狂欢;14-15日,黑眼豆豆的多元曲风让梅奔中心观众情不自禁起身舞动;23日,维塔斯将在前滩31演艺中心再现传奇海豚音,勾起无数人青春记忆;24-26日,Katy Perry连续三天演出,恰逢梅奔15周年庆典,更将国际热潮推向顶峰。
与此同时,刀郎与蔡琴的演唱会,则让“银发追星”的硬核力量破圈而出。

今年3月,刀郎上海演唱会堪称“银发追星”典范,66.2万“想看”人数中,大批50+观众成为主力军。64岁的朱先生从澳门跨省而来,只为再听一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他的歌里藏着我的半辈子”;云南“夕阳红应援团”甚至包车追星,在场外举自制横幅合唱,连保安都忍不住加入。年轻人抢票也成了“尽孝新方式”,武汉女孩阿宇为母亲抢到票后,被夸“孝顺天花板”;没抢到票的家庭,不少长辈带着板凳和保温杯到场外“听漏音”。蔡琴的演出同样座无虚席,醇厚嗓音搭配经典旋律,成为银发族文化消费热门选择,也让市场看到中老年群体的巨大消费潜力。

另一边,新生代偶像的舞台涌动着青春热潮。数据显示,时代少年团上海演唱会中,25岁以下观众占比超80%,未成年人占比超四分之一。不少小学生在父母陪伴下观演,12岁粉丝为偶像学会视频剪辑,变得更加自信开朗;“80后”母亲王瑜不仅为女儿抢票、准备应援物料,还特意做了妆造:“圆孩子的追星梦,也补自己小时候的遗憾”。贴心的是,上海警方在场馆周边首次设置家长等候区,让孩子们在场内狂欢,家长在等候区安心等候交流,成为演唱会场外一道温暖风景线。
市场的理性,正体现在这种精准的供需匹配上——无论年龄,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场馆赋能激活消费新动能
市场的繁荣,离不开硬件的支撑与模式的创新。在11月19日迎来15周年庆的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正是上海演艺基础设施升级的缩影。从最初承接重磅演出的新生地标,到如今成为国际巨星登陆中国的首选站点,它的成长轨迹,正是上海从区域演艺重镇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生动注脚。

十五年来,从The Eagles、Jennifer Lopez到Taylor Swift、米津玄师,无数国际顶流选择将中国巡演甚至亚洲首站落地于此。梅奔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馆方不断精进的国际化运营能力,不仅搭建起专业演出场地,更贴心兼顾艺人、经纪公司与主办方需求,打造出包含欢迎墙、健身房、瑜伽室、定制会客厅及后台专属餐饮在内的全链条舒适体验,让这里成为兼具专业度与温度的“国际歌手首演高地”。2025年,该场馆预计举办91场活动,其中海外艺人演出达19场,占比近五分之一。

如今的演唱会早已不止于场馆内的狂欢,更成为撬动全城消费的重要引擎。“演唱会+文旅”“演唱会+商业”的深度融合,让演艺流量持续转化为消费动能,辐射餐饮、住宿、文创等多个领域。
时代少年团演唱会期间,跨城追星成为常态,场馆周边酒店价格合理上浮仍一房难求,不少粉丝提前两天抵达上海,打卡偶像同款地标、品尝本地美食,顺带完成一场短途旅行。邻近的飞洲国际广场首日客流创下历史新高,奶茶店前排起长队,潮牌店试衣间供不应求,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75%。“本来只是来听歌,结果和闺蜜逛了一整天,买了新衣服还吃了生煎包,比单纯看演出开心多了!”22岁的粉丝小林笑着说,这场追星之旅让她重新认识了上海的热闹与鲜活。

五月天将演唱会与城市地标深度绑定,在豫园、东方明珠、北外滩设置主题打卡点,让粉丝观演之旅升级为沉浸式城市文旅体验,既延长消费链条,也让城市文化通过追星热潮广泛传播。“白天在东方明珠看卜卜,晚上去体育场听演唱会,这种沉浸式体验太难忘了,回去后还忍不住给朋友安利上海的美景美食。”来自苏州的歌迷张先生说,一场演出让他解锁了城市文旅新玩法,也让上海的文化魅力在追星热潮中不断传递。

Katy Perry演出期间,梅奔中心同步开启15周年文旅商体展联动活动,推出会员积分福利、票根联动优惠、消费满赠等举措,更上线限定文创周边,让观众看完演出后实现演艺与商业双向赋能。
最初的报复性消费浪潮退去后,市场终将回归理性增长的航道。对于无数像陈悦这样的观众而言,这一切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无比简单而纯粹:让抢票更从容一些,让观演体验更舒适一点,让每一份为热爱而付出的奔赴,都物有所值。 这些藏在热闹里的小细节,或许正是市场理性发展中最该被关注的点。




